【公司60周年专版】无私精神铸就发展之魂
您好!今天是2025年07月03日 星期四
集团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集团动态

【公司60周年专版】无私精神铸就发展之魂

信息来源:福能联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 2019-10-22

六十载栉风沐雨 六十年追梦之旅

 

前言:有一种必胜的信念,让企业不管有多难,都不退缩,一直追求着变革;有一种无私的精神,让特别能战斗的煤建人,一直团结着向前;有一种爱企的情怀,让企业充满阳光,一直温暖着心田。在企业成立60周年之际,走进部分退休职工,聆听他们的美好回忆,撷取企业改革发展大潮中的点滴浪花,辉映出发展历程里那些不平凡往事所沉淀的艰苦创业、爱岗敬业的精神财富,汲取内蕴的无穷力量,激励着福能联信人不断砥砺奋进、一路前行……

 

无私精神铸就发展之魂

身处陋境苦为乐。在创业初期到七十年代,正是国家处于饥荒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当时工作条件、生活环境非常之差,是难以想象的。在罕无人迹的深山老林里建设矿井,条件都是自己创造的,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一根毛竹成为创业者的“好伙伴”和“座上宾”。房子是用毛竹搭的,床是用毛竹编的,一整排竹房,通常是第一间的打呼噜,最后一间也能听得到。屋顶盖的是油毛毡,天上下大雨屋里下小雨,“两个馒头、一把萝干、一壶开水”便是一餐。在如此条件下,煤建职工足迹踏遍八闽大地,承建了福建省内八大矿区24对矿井,圆满完成了1000多项艰巨的施工建设任务。到了八十年代,生活有所改善,但依然比较艰苦,交通不方便,来自五湖四海的职工,探亲的话,一年只能回去一趟。回老家带来的一些花生米舍不得吃,小心翼翼藏了又藏,只有客人来了,才拿出来招待。收工后,打开收音机,是一天劳累后的最好享受,大家坚守自己的岗位,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拼劲十足显身手。退休职工老郑老江等回忆起1976年建设培丰煤矿时,如数家珍。当时靠的都是人工操作,沙子用手冲洗、用肩挑,混凝土也是人工搅拌的,建设中绝大部分包括所需生产工具都是靠双手做出来的,但这些对煤建职工来说习以为常。当时建设煤台时,至今想来依然是引以为豪的事。建造煤台浇注水泥柱和平台时,全队100多人全部自发上工,除了炊事员中途做饭外,所有人员整整三天三夜没合眼,直到最后一铲水泥落地找平。当时建设矿井,时间紧任务重,所有职工周末都参加义务劳动,没有一分报酬,而大家也从未抱怨过。培丰矿煤台只用半年时间,就完成原本计划一年的全部工程量,为煤矿早日投产作出了贡献。其间,建设者们拼搏的精神无处不在,就是职工自建临时安身之所,有时早上开工,晚上就入住,而且通上电、通上水。

攻坚克难大无畏。八十年代中期,煤建公司接到一项十分艰巨的矿建任务。施工位置地热远远高过人的正常体温,局部地点的温度高达40多摄氏度。据介绍,百来斤的大冰块,一次性放置十几块,不到十分钟就融化了,而温度仅仅下降了半摄氏度。在此情况下,职工们想出用水喷的办法降温,前面的在迎头打风钻,后面的职工给他喷水,一步一步向前掘进,并在打通的巷道上,每20米安装一个水龙头,一旦温度过高,出现呼吸困难时,用水一冲体温就降下来,呼吸又恢复正常,立刻又投入工作,他们就是用这一办法艰难地完成了近1000米的掘进任务,用智慧实现安全贯通。在当年创业初期和物资紧缺的背景下,职工们自己动手做木挂钩、搭竹梯、搭竹桥、搭木架,用自己的智慧就地取材,不仅顺利完成了一件件工作任务,也把生活过得“竹木缤纷”。

采访交谈中,老职工特别能吃苦、特别有智慧、特别能战斗的老煤建精神深有所感,为拥有幸福的晚年生活知足而欣慰他们希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在福能集团的关心和领导下,公司更加平稳健康发展  (黄梅仙)



【打印】 【关闭】 【浏览次数465